——以Thermofeel© PF-QMM-01為例
摘要:
隨著消費者對舒適性紡織品的需求增長,接觸涼感功能成為運動服飾、家紡及戶外裝備的重要賣點。本文基于符合JIS L 1927、GB/T 35263等標準的Thermofeel© PF-QMM-01接觸冷卻測試儀,探討其在紡織品涼感性能量化評估、產品研發優化及生產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價值,并結合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通過數據驅動提升產品競爭力。
功能性紡織品市場近年來快速增長,其中“接觸涼感"因能顯著提升夏季穿戴舒適度而備受關注。然而,涼感性能的評估長期依賴主觀觸感評價,缺乏標準化檢測手段。2017年中國發布GB/T 35263-2017《紡織品接觸瞬間涼感性能的檢測與評價》,日本JIS L 1927:2020進一步規范了測試方法,推動行業向數據化轉型。
Thermofeel© PF-QMM-01作為自動化接觸冷卻測試儀,通過高精度傳感器(采樣頻率1/500秒)和標準化測試流程,解決了傳統方法重復性差、人為誤差大的問題。本文將系統分析其技術原理及行業應用場景。
設備基于瞬態熱傳導理論,通過鍍銀銅板傳感器(模擬人體皮膚)與樣品接觸,測量單位面積熱流密度(qmax,單位:J/cm2·s)。關鍵參數包括:
溫差設定(ΔT10/15/20°C):模擬不同環境溫差下的涼感體驗。
接觸壓力(90g/180g):對應輕觸或緊貼皮膚的力學條件。
標準 | 適用范圍 | 核心指標 |
---|---|---|
JIS L 1927:2020 | 日本市場涼感紡織品 | qmax≥0.15 J/cm2·s(ΔT20°C) |
GB/T 35263-2017 | 中國涼感功能認證 | qmax≥0.15 J/cm2·s(ΔT15°C) |
FTTS-FA 019 | 中國臺灣功能性紡織品標章 | 需通過ΔT10°C/15°C雙測試 |
材料篩選:對比涼感纖維(如玉石復合纖維、Coolmax®)的qmax值,量化改性效果。
工藝改進:驗證后整理工藝(如涼感助劑涂層)對冷卻性能的影響(圖1)。
案例:某運動品牌通過測試發現,相同涼感助劑在針織物上的qmax比機織物高12%,據此調整了瑜伽褲的織造工藝。
批次穩定性監測:原料入庫、染整后半成品及成品的qmax波動需控制在±5%以內。
故障溯源:某批次涼感T恤qmax異常下降,經測試鎖定為定型溫度過高導致助劑分解。
認證支持:通過GB/T 35263測試可獲得中國“涼感紡織品"標簽。
數據化營銷:如“實測qmax=0.18 J/cm2·s,接觸3秒降溫4.2°C"(需注明ΔT條件)。
需求:提升馬拉松服裝的瞬時涼感以降低體感溫度。
解決方案:
測試不同紗線(滌綸/尼龍混紡比)的qmax;
優化助劑浸漬工藝,使qmax從0.12提升至0.17 J/cm2·s;
在產品吊牌標注測試數據,銷售額增長23%。
問題:涼感夏被投訴“初期涼感好,但1小時后變悶熱"。
分析:通過ΔT10°C/ΔT20°C對比測試,發現填充材料導熱性不足(qmax衰減率>30%)。
改進:改用相變微膠囊復合纖維,qmax衰減率降至8%。
Thermofeel© PF-QMM-01通過標準化測試方法,為紡織行業提供了涼感性能的量化評估工具,其價值體現在:
研發端:縮短新材料開發周期,降低試錯成本;
生產端:建立數據化品控體系,提升良品率;
市場端:以科學數據增強產品說服力,規避虛假宣傳風險。
未來,隨著智能紡織品發展,該技術可進一步與熱成像分析、動態濕度模擬等結合,構建更全面的舒適性評價體系。